 
NEWS CENTER
添加時間:2024-11-14瀏覽次數:966次
總投資18.5億元
重慶市兩江新區人民醫院擴建項目封頂
近日,重慶市兩江新區人民醫院擴建項目門診樓主體結構順利封頂,接下來安裝、內裝、外裝等工序即將陸續啟動,進行大面積施工,預計2024年4月竣工。
壹 總建筑面積26.5萬平方米,規劃床位1000張
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綜合性國家二級甲等醫院,年接診近70萬人次,是兩江新區醫療健康領域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中堅力量。根據兩江新區規劃,兩江新區人民醫院將在5年內建設成為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10年內打造“兩院三中心”,即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和專科特色教學醫院、臨床醫學轉化中心和醫養結合康養中心、緊急醫學救援中心。 據悉,此次擴建項目投資18.5億,總占地面積72畝,總建筑面積26.5萬平方米,包含門診樓、醫技住院綜合樓、科教樓、感染樓等建筑及附屬工程,規劃床位1000床,配套設置室內停車位2850個。 建成后,主要開設急診科、影像科、超聲影像科、核醫學科、放療科、內鏡中心、血透中心、檢驗科、輸血科、病理科、ICU、手術部、兒科、兒童保健科、婦科、便民門診、內科、外科、感染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心理科、日間治療等科室,預計門診量達5000人次/天。
貳 希望、溫馨、便捷、生態
本項目設計采用地面花園、立面綠化、平臺綠化、屋頂綠化等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立體森林”,旨在高密度的城市叢林中打造一片生態綠土。充分利用場地內地勢高差,創造出舒適宜人的景觀帶,形成健康綠色的愈療中央花園。 總平面布局充分考慮各種因素,設計結合功能需求,采用相對集中的布局方式,在保證功能實用的同時,尋求建筑造型和空間上的變化,現代、簡潔、活潑的建筑形象,豐富的綠化園林景觀,活躍著區域空間氛圍,以多元化的建筑語匯,表達著對城市區域特性的理解,譜寫出特定城市空間中一曲起伏和諧的樂章。
01立體復合的布局模式
場地分層筑臺
分層筑臺是山地建筑設計中比較常用的方式,通過填、挖,形成臺地,然后在臺地上布置建筑。并將挖方棄土棄石直接用作填方用材,就地取材,有利節約基礎投資和運輸費用。 用地最高點高程330米,最低點高程312米,地塊最大高差18米。設計采用“分層筑臺”的方式,將場地自西向東分為四個不同標高的臺地,分別是315米、320米、325米、330米,高差與醫院建筑層高一致。
結合地勢特征、醫院流程特點,并在其中布置可能的功能體塊。自西向東依次將門診、急診、醫技、住院、行政等各功能體塊布置于各臺地之上,用一條室內交通主軸、連廊和一條室外的景觀軸將這些體塊串聯起來。設置在交通軸上的扶梯和電梯解決主要的垂直交通。主街和景觀軸線相伴,患者無論是在候診還是行進在交通主街上,均有綠化庭院相伴,明亮的空間、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共同構成了醫院建筑的內部環境。
垂直+水平的功能組織
設計將醫技住院與門診部分水平并列布置。醫技與住院垂直疊加布置,北側為18層的住院醫技用房,南側為5層門診用房,南北通過開敞中庭相分隔,并由空中連廊便捷連系。既保留垂直疊加式高層醫療建筑的優點,同時又縮短垂直交通距離,減輕垂直交通壓力。 門診部分與醫技住院部分設置了水平聯系,門診患者可以通過連廊從診區到達同層的醫技科室。同時,住院部分垂直方向交通距離較垂直疊加式而言減少。患者可以更加快速地在病房、醫技之間往返,醫護人員也能更方便地穿行于門診、醫技與病區之間,大大提高了醫療效率及就醫體驗。
02多標高的復式交通組織 山地醫院的三維整合需要立體的交通網絡來支撐,山地醫院功能的立體結構模式,需要我們三維的空間想象力來建立整體的交通網絡。醫院的接地層增多了,不僅使醫院獲得了高位入口,同時,也使建筑功能所在的高度發生了變化, 各種交通的組織聯系將位于不同的高程上,這種比平地更復雜的交通體系,只有運用三維設計思維,才能系統地梳理出山地醫院立體的交通網絡。
多標高的車行交通組織
規劃部門要求,本項目車行出入口只能設置于南側吉樂大道。這條道路為城市次干道,總體呈現東高西低的態勢,最大坡度5%-6%。 依據醫院功能要求及基地周邊交通現狀,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兩個標高入口,一個為標高327米的住院部車行入口,另一個為標高317米的門急診車行入口,兩個出入口標高相差相當于2層高度。項目采用“快速交通轉化層”的策略,既利用建筑架空,用于組織門診交通,將進入院區的車輛全部引入其中,采用單循環的高效交通組織,既為即停即走的車輛提供落客緩沖空間,又為駛入地下的泊車車輛及駛離醫院的車輛提供交通轉換,實現城市交通與院內交通的過渡與融合。 門診及住院分設交通轉換層,有效分流了車輛,緩解了醫院給城市道路帶來的交通壓力。同時方便患者快速到達目標區域,縮短患者行走距離,提高院內交通效率。
多首層的人形交通組織
結合城市患者人流來向及周邊市政道路高程,項目設計于西側315米標高設置醫院人行主入口,作為門診及急診步行患者進入醫院的主要入口;于南側320米標高設置醫院人行入口,作為兒科、兒保科步行患者出入口;于北側325米標高設置住院人行入口,主要作為住院患者及血透患者步行出入;于東側330米標高設置醫院中心花園,作為患者休憩散步。 同時,場地西北側古木峰立交橋下設有地下人行通道,是聯系城市主干道兩側的主要人行通道。通過與規劃部門溝通,將城市地下人行通道直接引入場地內部,實現地下交通與醫院、健康商業等各個功能的無縫接駁。城市地下人行通道與項目地下功能接駁的位置,通過下沉庭院形成交通與景觀的節點空間,人流可通過此下沉庭院及布置在下沉庭院中的室外樓電梯,實現地面層和地下層的交通聯系,方便患者進入院,同時改善城市地下通道的空間品質。
03立體化設計的醫院景觀
“綠臺、綠谷、綠坡”三步把醫院打造成極具重慶山城特色的立體公園。裙房屋頂順應地形的退臺形成連續的屋頂花園,綠化通過外立面向上攀爬與住院樓中間層層疊疊的空中花園形成生機盎然的“綠臺”。醫院南側利用報告廳的坡頂將東側醫院中心花園與醫院入口空間自然銜接起來,形成“綠坡”,就像是地面的自然延續,以完全開放的姿態邀請人們走上屋面。西側景觀廣場、開場的景觀大廳、中央庭院、東側的醫院中心花園相互串聯、相互滲透形成“綠谷”。 立體公園的設計不僅為低層就診病患及家屬提供充滿自然氣息的療愈空間,服務于醫護人員的綠色戶外休閑、就餐空間,同時為高層住院部患者帶來高空的自然窗景,擺脫以往醫院冷冰冰的對外形象。